疫情的影響下,國家為挽救國內經濟,一般有兩種做法。一是降低存款利息,以減少人民的存款或減少企業的貸款融資的成本,以此促進消費,拉動內需;另一種是政府通過購買國債,來增加社會貨幣的供給量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無論政府采用哪種方式,都會導致同一結果:增加市場流動性。
據外媒報道,截至5月12日,全球各國已經推出了15萬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,要知道,2019年中國GDP為14.4萬億美元,15萬億美元的“印鈔量”,已經約為中國GDP的104.16%,目前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中。而接下來,歐洲央行以及日本,英國和澳大利亞的中央銀行還將進一步加大購買債券的速度。
但是,有相關人士指出,這些經濟計劃對于實體經濟來說或許都是在做無用功。因為,與以往多次全球經濟和金融危機不同的是,此次危機是由疫情引發的。人們減少了外出和消費活動,這種行為方式的徹底改變對經濟帶來的影響值得重視,并且不太可能因為政府的經濟刺激計劃而全面改變。
以美國為例,據美國財政部數據,截至5月6日,美國國債已經高達25.06萬億美元。疫情爆發至今他們已經至少印了3萬億美元;韓國僅4月份發放給國民的補貼就高達10020億韓元(約合人民幣58億元)......
隨著全球各國都在加大貨幣發行量,如今全球已經新增了15萬億美元的貨幣了,這無疑將使各國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大規模膨脹,尤其是在美國、日本和歐元區等全球主要經濟體都卷入這一“漩渦”的情況下,更是給全球經濟敲響了警鐘。